买螺套,选爱游戏在线官网爱游戏在线官网螺套,30年行业经验,更好用!
全国咨询热线:13771186996

60毫米“巴祖卡”火箭筒差点胎死腹中!一举击碎隆美尔的名言

来源:爱游戏在线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3-09-17 19:17:58

  1916年英国人在索姆河战役中投入“马克”Ⅰ型坦克时,当场就惊掉了德国人的下巴:堑壕、钢丝网、机枪等这些曾经拒步兵“千里之外”的防御屏障,却在这个“铁罐头”面前毫无作用。

  后来,德国和法国也都研发并装备了自己的坦克。虽然一战时期并没什么大规模装甲集群战术,但这些“刀枪不入”的铁家伙们,却让步兵垮入到一个“噩梦般”的战争时代。

  为了寻找到一款“顺手”的单兵反坦克武器,各国颇费脑筋!美国研发出一款反坦克火箭筒,可惜由于战争结束而被“无限期”搁置。

  在战场上作为一名步兵,你让他们拿着大炮去轰击坦克当然不现实!于是,各国开始为自己的步兵寻找一种简易的反坦克武器。而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把步枪直接“放大”,从而研发出很多种类的反坦克枪,例如当时德军著名的“毛瑟1918”反坦克步枪。

  不过,这些较轻便(相对于其它反坦克武器来说)的反坦克步枪,它们却有着很多先天性的缺点:

  首先,就是它穿甲能力不够,只能对坦克的侧翼和后部装甲造成一定的破坏。其次,反坦克步枪的后坐力对于步兵来说实在太大了,射手稍不注意就会被震碎自己的肩胛骨。据说如果一个人用德国毛瑟1918反坦克步枪连开三枪,那么这个人就得被抬进医院。

  因此,在反坦克步枪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后,各国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研发人员们,便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其它反坦克武器方面:例如反坦克手雷、燃烧瓶、平射炮和反坦克地雷都有过尝试。但要么过于笨重,要么让步兵处于“半自杀”状态,这些武器反坦克根本“难堪大用”。

  而在单兵反坦克武器方面,最先寻觅到一条“捷径”的是美国人:1918年夏,美军启动一个关于研究“单兵火箭筒”的项目,由罗伯特·戈达德博士负责。经过半年多的研究,他们成功设计出了一款51毫米的反坦克火箭筒。

  不过在这款火箭筒研发出来时,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已结束了!没有了前线的紧迫感,美军高层又把这件事给彻底搁置了。也许他们都以为:这款反坦克火箭筒,可能也没有自己先前预期的那么有效。

  斯金纳在原先的设计基础上,研发出了自己的M1型反坦克火箭筒!测试中成功击穿112毫米厚的钢板,现场的美国将军们大为兴奋。

  直到20多年后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再次密布整个欧洲。这时美国人才发现坦克也都已经“脱胎换骨”了!它们从最早的薄皮大馅铁罐头,悄然变成了一款会行走的厚实钢铁堡垒。步兵假如没有新型的单兵反坦克武器,在战场上更是“举步维艰”。

  于是,那款几乎已经被美国人遗忘的单兵火箭筒,又被重新拿回来研究和改进。不过,这一个项目的研发者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罗伯特·戈达德博士了,而是换了一位半路出家的火箭专家:默默无闻的陆军上尉莱斯利·斯金纳。

  在原先戈达德博士的设计基础上,斯金纳和助手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,成功试验出了一种用尾翼稳定弹体的新一代单兵火箭筒。不过由于当时缺少合适的“战斗部”,这款反坦克利器一度面临“无疾而终”的尴尬境地。

  这时,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瑞士工程师:莫豪普特,是他拯救了斯金纳和反坦克火箭筒。莫豪普特当时鼓捣出了一种“空心装药”的设计方式,成功解决了“战斗部”的问题。

  所谓“空心装药”,就是将弹头前端的战斗部全部掏空,然后在外面加上一个锥形的金属罩,利用发射后爆炸产生的高温金属流,加上极快的初速度去击穿坦克的装甲。

  这款火箭筒的设计全部完成后,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测试工作了!为了向美军高层证明这款单兵火箭筒的巨大威力,斯金纳决定在试验场亲自操作演示。众人只见他拿着一根长1.38米的无缝钢管(就是火箭筒),信心十足地来到测试场。

  火箭筒的炮口有一个不大的方形挡焰片,而筒尾部则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。不过这个支架的作用并不是消除后喷尾焰用的,而是为了对火箭筒筒体做加固,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到火箭弹的装填。

  筒管左侧焊接有一个简易的机械瞄具,下方有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握把,以及一个大型的木制肩托。测试开始后,斯金纳的两次发射都很顺利,该火箭筒发射的M6火箭弹成功穿透了112毫米厚的钢板。

  这一测试结果,无疑让现场的美国将军们都大为兴奋!最终这款火箭筒被定型为M1型反坦克火箭筒,使用M6火箭弹(M10榴弹的改进型)做弹药。1942年5月19日,5000具M1单兵火箭筒的订单被迅速批准,并要求在30天内完成生产。

  “巴祖卡”大量列装美军士兵后,让德军和日军“叫苦不迭”!直到德军“虎豹”坦克出现.....

  1942年11月,第一批M1型火箭筒紧急运往北非突尼斯战场。当时德军在北非战场上大都是装甲较薄弱的二号和三号坦克。因此美军士兵手中的M1型火箭筒开始大显神威:往往把德国人的坦克给“一发入魂”,顷刻间就变成一堆“废铜烂铁”!

  手中有了这款反坦克利器后,盟军步兵们的信心也开始倍增,他们对M1型火箭筒都赞不绝口。不过,当时德军称这种美式火箭筒之为“肩射炮”,而美军士兵看它很像美国广播喜剧明星鲍勃·彭斯使用的一种管状乐器。

  因此,美军便将这款M1型火箭筒起了个昵称:巴祖卡,虽然这一个名字并不是正规的官方名称,但由于脍炙人口而一直流传至今。

  “巴祖卡”让同一时期的其它步兵反坦克武器黯然失色!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面对德国坦克时变得“底气十足”,而隆美尔曾说的那句话:“摧毁坦克的最佳武器只能是坦克”!在“巴祖卡”面前貌似已经过时了。

  1942年12月,美军又装备上了该火箭筒的改进型M1A1,也是二战中美军步兵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型号。后来,美军又根据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场上的经验,他们又相继推出了M9型和M9A1型。

  这两种改进型号和基本型战斗性能基本一致,它们只是加装了光学瞄准器,并改进了点火装置,大多数都用在严寒冬季和潮湿丛林这种作战环境下。

 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,由于日军的装甲车辆普遍装甲“薄弱”:就算日军较先进的九七式坦克,它的前装甲也不过20毫米。因此,美军士兵用“巴祖卡”打它们简直易如反掌,就像是“用铁锤开罐头”一样容易,所以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士兵又将巴祖卡戏称为“开罐器”。

  除了攻击坦克外,巴祖卡还常常被用于攻击日军的中小型碉堡和工事。在塞班岛战役中,美军士兵就曾大量使用巴祖卡火箭筒,像“开罐头”一样逐个敲掉日军的火力点,让躲在工事里的日军“叫苦不迭”。

  不过在欧洲战场,其实“巴祖卡”并没有正真获得大规模使用的机会。毕竟盟军当时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,步兵不用像太平洋夺岛那样去和敌人的坦克和工事“死磕”。

  而且,随着后来德军“虎豹”坦克的出现,“巴祖卡”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!毕竟它仍有着一些自身的缺陷:

  首先,“巴祖卡”在发射前一定要保证火箭筒后方没有一点的障碍物。不然,发射时筒尾喷出的高压火药燃气可能烧伤射手自己。其次就是操纵火箭筒的方式也有问题,射击手发射时一定要保持跪姿发射。

  而且一般都需要两人配合操作一门“巴祖卡”,因为“巴祖卡”炮管长度超过1.5米,单人装弹和瞄准十分不便。副射手必须要负责协助装弹,解除保险,接通电路等一系列工作,才能迅速完成射击准备。

  副射手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,他们大多数都会拍一拍射手头盔,以示“可以发射了”!不过即使是技巧熟练、配合默契的两人火箭筒小组,射手也经常会长时间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,因此射手自身的风险极高。

  最后,就是战争后期巴祖卡威力略显不足的问题,而且精度较差。地面对德军“黑豹”和“虎”式坦克时,它的破甲能力对于这两款坦克的正面装甲几乎是在“挠痒痒”。曾有一名美军士兵在几十米距离上,使用巴祖卡两次击中“虎”式坦克正面,却都被“虎”式坦克的正面装甲给弹飞了。

  因此在实战中,美军火箭筒“巴祖卡”射手在对付德军中型或重型坦克时,他们只能射击其履带、观察孔、负重轮或者后发动机。

  而对于“巴祖卡”暴露出来的缺陷,美军高层当时也给出另一种说法:谁都没办法保证用这款武器都击穿所有坦克。例如在1944年5月20日的一封信中,巴顿将军曾在给他同事的信中这样写道:“巴祖卡的作用并不是去击毁坦克,而是不让坦克随意欺凌步兵的手段。”

  也许到二战后期,“巴祖卡”确实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!但是从1942年到1945年间,美军一共制造了近48万具“巴祖卡”反坦克火箭筒。毫无疑问,这款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战场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!

  就像当时艾森豪威尔说的那样:巴祖卡、吉普车、C-47运输机和,是美军在二战取得胜利的四大“杰出装备”。

  抗战中,美国在1944年时曾经援助过一批巴祖卡火箭筒给中国远征军。据说当时孙连仲和宋希濂为了争六只“巴祖卡”,双方闹得差点火并!可见当时中国军队对这款反坦克武器的重视程度,毕竟战争中吃了不少日军坦克的亏。

  不过,由于巴祖卡火箭筒瞄准起来太吃力,夜晚突袭日军时目标模糊。所以中国士兵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,会进行一系列的精确练习。

  解放战争中,美国给国军大量援助了大批巴祖卡火箭筒,具体数量不详。不过后来从军手中缴获了大量“巴祖卡”,可见当时美国援助的数量不会少。

  1948年8月辽沈战役打响前,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一共装备了253门M9型60毫米火箭筒,其中三纵最多有42门。辽沈战役后,东北野战军又在战斗中缴获了288门巴祖卡,百万东北野战军出关南下时,每个纵队的炮兵团已经平均装备上了40门“巴祖卡”。

  这些美式“巴祖卡”反坦克火箭筒,在入朝初期的志愿军手中得到接着使用。经验比较丰富的志愿军火箭筒手,曾经有单次战斗击毁击伤超过5辆美军坦克的数字记录。

  当时,新中国还利用日军当年遗留在东北的陆军兵工厂,紧急仿制了一批国产“巴祖卡”(也参考了M20超级巴祖卡)支援朝鲜前线,这种国产巴祖卡被命名为:51式90毫米火箭筒。到1951年末,国产51式火箭筒一共生产了4800多具。

  而美军那边,其实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,他们也仍然是使用二战时期的“巴祖卡”。不过,后来他们在战争中又换装上了最新的:M20超级巴祖卡。同一战场上,同一款武器新老两代“同场竞技”,这在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。